专业级口腔护理用品-站式服务

牙医/口腔护理用品代理商,信赖之选
全国服务热线-186-1138-2140

关键词: 牙齿美白-牙线-牙线厂家-牙线工厂-牙刷批发

牙线,牙线批发,牙线厂家,牙线工厂,牙线生产厂家
当前位置:首页 » 爱锐可品资讯中心 » 口腔知识学堂 » 中国古代民间的刮舌器

中国古代民间的刮舌器

文章出处:刘昊责任编辑:人气:-发表时间:2015-09-27 10:00【

中国古代民间的刮舌器

关键词:刮舌器

刮舌器,人们都以为是现代的产品,其实不然,在古代的先人们就用上刮舌器了,看看刮舌器的历史吧。

刮舌是古代口腔卫生保健中的一项,东汉安世高译的《大比丘三千威仪》即有刮舌,这种刮去舌垢的口腔清洁方法可能也和佛教的入传不无关系。

唐代义净法师的《寄归传》中也提到,可以把齿木“用罢擘破,屈而刮舌”,“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屈而刮舌,也“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篦”的记载。

中国古代民间刮舌器

至晚在八世纪中,中国已有专用的刮舌篦。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记载天宝十年(751)安禄山生日时,杨贵妃赏赐的生日礼物里就有“玳瑁刮舌篦”一个:

 

(天宝)十载正月一日,是禄山生日,先曰赐诸器物衣服,太真亦厚加赏遗。……太真赐金平脱装一具,内漆半花镜一,玉合子二,玳瑁刮舌篦、耳篦各一,铜镊子各一,犀角梳篦刷子一,骨合子三,金镀银盒子二,金平脱盒子四,碧罗帕子一,红罗绣帕子二,紫罗枕一,毡一,金平脱铁面枕一,并平脱锁子一,银沙罗一,银鏂椀一,紫衣二副,内一副锦,每衣计四事件。

 

此时的安禄山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身上的头衔一张名片根本不够用,既任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又兼任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左羽林大将军,封东平郡王,后又请求任河东节度使,玄宗也准了,荣耀君宠达到顶峰。野史上还有安禄山与杨玉环的八卦,不值一唒。

“玳瑁刮舌篦”可能就是玳瑁制作的薄片,可用来刮舌。

南宋医家陈自明(约1190-1270)在他的《妇人大全良方》(1237)卷十八《产后门·产后将护法第一》中提到产妇“不得刮舌”,可见在宋代的口齿清洁中也有刮舌一项。明清两代医书对此多有引用,也可见刮舌法的承袭。

2009年1月4日《新民晚报》杨广浩的《银制刮舌器》一文所介绍的作者收藏有一对刮舌器,大约是“新版”的刮舌篦了:

 

银质,长11厘米,刮舌宽3.6厘米,整个刮舌器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刮舌,二是联结装饰部分,三是手柄。刮舌为半圆状,呈腰子形,刮舌背上刻有花卉图案,整个图案宛转圆润,朴茂华滋,清雅幽香,婀娜多姿,构图精致,刀法老到简洁,功力深厚。刮舌下部的联结装饰部分也同样是花卉图案,画面生动清晰,典雅脱俗,线条自然流畅,其中一只花卉图案有一个“福”字,寓意人们向往幸福美满生活的情愫。整个装饰图案精工至极富有士气,如花中的花蕾精致而不艳丽,细腻而不纤巧,形成了独特清润淡雅的风格。最后是长7.5厘米的手柄,手柄尾部各有4厘米长的铰链状,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为了使用方便,柄尾各有一只圆环通过一根长16厘米的银链相连结,形成了一对趣味盎然的刮舌器。尽管它是日常用品,却以其精湛的艺术审美性,将工艺技法和装饰艺术融为一体,极具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刮舌器

我国古代另一种常见的刮舌器是“U”字型的,类似于把杨枝“曲而刮舌”的样子,也可能直接就是从杨枝演变而来的。

同样是《新民晚报》,2009年7月12日沈明华的《杨庆和发记的银刮舌器》一文介绍了一个作者最近觅得的扁长条带链的银制刮舌器:

 

此银器长542.5px,宽250px,厚0.5mm,链长750px,重15克。该银器到底派啥用?有人说是尺,也有人说是裁纸刀,另有人说是发叉,更有人说是钥匙圈……其实它是清末民初的一些达官贵人刮舌苔、除口秽的工具,名为“刮舌器”。使用时将银扁条弯成弧形,银链中部小圈套住扁条顶端,链条牵牢其两端,这样弧形扁条即可伸入口中刮舌苔了。当然这种器物只为有钱人使用,因为他们终日鱼肉,肥腻过度,以致舌苔厚苦,需经常清刮。而贫困人家连肚子也经常干瘪,更不用说舌苔会腻厚。当然也不排除中医郎中用此来刮病人的舌苔。刮舌器还有其他形状,其用途是相同的。

该刮舌器上有“杨庆和发记”的印记,根据作者的介绍:

同治三年(1864年)杨庆和银楼在界路(今河南中路)开业,是境内第一家银楼。以后晚清重臣盛宣怀的后裔邵恒成了南京路上杨庆和银楼的老板,其儿孙就是沪上赫赫有名的“杨庆和小开”,他们身着时髦豪华,出入茶园酒楼,生活挥霍无度。而那个杨庆和发记的银楼因财大气粗,实力雄厚,在江南一带颇有信誉,铸有“杨庆和发记”印记的金银器物无不足金实两,成为金字招牌,流通甚易。

该刮舌器大约是清末制造。而“杨庆和小开”后来也成了江浙沪地区形容挥金如土阔少爷的代名词。民众中若有男士摆阔,别人就会揶揄道:“你又不是杨庆和小开!”

直到20世纪中叶,仍能看到老年人有晨起刷牙时“刮舌”的习惯,百货店中也有售这种U字型的刮舌工具。

1922年《申报》上梁新记《双十节日之双十牌牙刷》广告(5)里写道,凡购买其牙刷者,“如满五角,赠美术刮舌一把”。1923年《申报》上另有梁新记的《廉价赠品之牙刷》广告:“又另制一种锦匣,内装牙刷、刮舌、牙粉三种,售小洋两角。”

显然,前面提到的那些精工制作的刮舌器不是普通人所用得起的,如1937年4月《申报》消息中见,一副银刮舌的价格大约是“银角二百余角”。

佛经中所讲的那种把杨枝劈成两半用来刮舌等竹木片之类的替代工具应该是存在的。

如清代乾隆时期名医顾世澄编著《疡医大全·木舌门主论》中提到,“凡舌证白苔坚硬,药味不得入者”,可“揩拭洁净,用竹刀刮舌,然后用药”。

清代江夏人吴世昌(半千)先生抄辑的《奇方类编·伤寒门》中也提到,“伤寒舌生芒刺黑胎”时,可“以新汲水浸青布洗其舌,以姜片刮舌,自退”。《急救广生集·伤寒》中也引用此说。

1918年7月《申报》印培《刮舌》一文写道:

刮舌,或以银为之,或以铜为之,其种类不一,价且昂而时有折断之虞。今以极简易之法,以竹削之如刮舌,用与金属无异,则省费多多矣。废折扇之小骨尤为适用。

有趣的是,清人程文囿辑在刊于道光六年(1826)的《医述》卷八《杂证汇参·痧胀》里“刮痧法”一条中也提到刮舌器:

背脊颈骨及胸胁两臂等处,用铜钱或刮舌蘸香油刮之。

只不过是用刮舌器来刮痧的。前些年有本《刮痧》的电影,那些在美国人看来触目惊心的刮痧“伤痕”,对中国人来说只不过是家喻户晓的自我疗法。

刮痧的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已经难以考证,据说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医书中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

清代郭志邃撰于1675年的《痧胀玉衡》是前人有关痧胀的医学文献和学术经验。王庭在《序》中所说:

先是乡人用粪秽感痧,例制用钱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为妇人,为名医所不及。 

读来很有感觉。刮痧疗法在我的家乡也非常多见。用的多是手指法,我们土话叫“扭痧”。也有老辈人用碗口蘸菜籽油刮的,大约是源于“例制用钱蘸油而刮”。

如上文所说一样,“行之大都为妇人”,我妈妈和奶奶都是这方面的行家,手到病除,的确是“为名医所不及”。

看看人家古时候的人都用这么高档的东西了,做为现代人还不用刮舌器吗。为了健康。现在的刮舌器又轻便又卫生,用起来也方便。要比古时候的强多了。